您的位置:首页 >华体会hth老版本 > 科技 >

手动单反相机手动单反相机的区别

导读 SLR胶卷新手们在挑选手动单反相机时,往往难以分辨高级机和普通机的区别,而且在之后的使用中,这种区别不仅无法被分辨,反而会觉得更加迷

SLR

胶卷新手们在挑选手动单反相机时,往往难以分辨高级机和普通机的区别,而且在之后的使用中,这种区别不仅无法被分辨,反而会觉得更加迷茫。

手动单反相机手动单反相机的区别

美能达的 X700 是售价 63000 日币的中端机型,而同样全电控制的尼康 F3 需要 139000 日币,贵了一倍多,但在实际使用中,除了手感外,似乎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手动对焦,机身测光,都有自动挡,许多朋友还会觉得 F3 那种小液晶窗显示相当不便。除了重一点,很多朋友很难说 F3 就顶级在什么地方。

同样,尼康 F3,佳能的新 F1 和宾得的 LX 三台相机在操作上也是差不多的,也都被冠以顶级的称呼,可是在具体实践中,除了手感上 LX 比较轻之类的,同样没有太本质的差别。

再说得极端一点,不管什么牌子,只要是手动对焦单反似乎都差不多,最多就是有没有自动挡,有没有测光的差别,除非是一些塑料壳的玩意儿。那么高级,顶级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本文如果出现手动单反,都是指 135 手动单反。

在我们日常使用中,最大的差别就是有自动挡和没有自动挡,这也是手动单反时代的划分,自动挡关系到相机的测光系统,但我们在日常使用中同样很少关心这一点,能自动也就自动用掉了。

事实是我们在我们当下的应用环境下,的确是感觉不到手动单反相机的等级之差的,大家会觉得同时代的 FE2 和 F3 用起来差不多,可能 FE2 还要顺手一点,更别说 FA 相机了。

因为我们当下大概率下,只使用单反相机的最基础功能,也就是对焦和曝光,同时不考虑场景以及场景所需要搭配的情况。事实上的确有一些环境下我们能够感觉到相机的无力,比如太冷相机会卡住,但我们很少将相机不适应场景与相机的等级联系起来。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手动单反相机的等级就与我们的摄影活动无关了。

且不说单反,你会发现手动单反和旁轴的操作区别也只有对焦,其他也都差不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等级的手动单反相机对应的场景。

135 单反相机起源是在战前,大发展是在 1950 年代,由于德国蔡司的相机部门划归东德,整个德国 135 单反研发重创,东德不思进取,西德举步维艰,这给了日本 135 单反崛起的机会,这段故事我在之前是提到过的。

50 年代,旭光学,美能达都是日本 135 单反的先驱,日本美能达的 SR-2(1958 年)相机,旭光学的 AP 相机(1957 年)都是已经具备完整功能的 135 单反,所谓具备完整功能有 3 个指标,第 1,具备配套的,不是作为配件的五棱镜,第 2,具备完整的快门盘,而不是分离式的,第 3,反光板是可以复位的,操作是一个整体(120 单反不需要这个指标)。尽管像最大光圈取景,TTL 测光等等重要技术还没出现,但只要满足上述 3 点基本能够实现单反基本操作。

所以在那个年代,单反相机也是没有等级的说法的,有就不错了。

被称为开创单反时代的尼康大 F 相机提出了“记者使用”这个概念,这是 135 单反相机最重要的专业属性,135 单反的专业性体现在在更多场景下,或者在全场景下进行记录,哪怕是在太空。

大 F 相机虽然比徕卡相机便宜,但在那个年代依然昂贵,所以 1962 年尼康公司推出一台 NIKKOREX 相机,这也是相机开始拉开等级的开端之一。

如果从用料看,NIKKOREX 并不比大 F 偷工减料,其实它的价格也不算便宜。比起大 F,它不能更换取景器,在大 F 的使用逻辑下,不能更换取景器,不仅代表不能更换腰平取景,更代表不能使用测光顶。因为尼康大 F 一旦使用测光顶就等于是一台 TTL 测光相机了,这对于当时而言是相当关键和专业的功能。

那么,NIKKOREX 在使用速度上,在适用场景上比起大 F 就要逊色一些,它的使用速度也比大 F 慢,等级差距就这么拉开了。

这是单反相机比较突出的等级差距:功能性等级差距,越高级的相机拥有越多的,便于摄影的功能。

但是技术的发展会使得不同等级的单反在功能性上回到并驾齐驱的道路上,比如在没有 TTL 的时候,有 TTL 更高级,而 TTL 普及后,就需要从其他方面入手了。

纵观整个手动单反发展的历程,在功能突出等级的概念上,可更换取景器始终是顶级和非顶级的重要区别,因为更换取景器可以更好地拓展单反相机的取景能力,这是在当时关乎摄影速度的关键。

纵观整个手动单反相机的发展,也没有几台实现这个复杂功能。有的朋友会问,中国国产的珠江 S-201 单反可以换顶,也算顶级相机咯?事实上,珠江 S-201 的确是对尼康大 F 的模仿,有顶级相机的雏形,然而他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取景器系统,不能实现像 F2,美能达 X1 那样在更多场景下使用的能力。

所以,可以更换取景器还得结合成体系的取景器系统才能算作顶级的。

除了取景器外,电动快速过片也是专业的标配,尽管 70 年代在普通相机上也出现了电动过片,但只有最专业的的相机才能使用更快和更稳定的过片。这对于体育记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功能。

显然,这种顶级性我们现在使用中肯定是感觉不到的。

到 70 年代中期开始,材料的使用开始成为区分照相机等级的内容。早期单反相机,哪怕是所谓中端机用料也是很足的,和顶级机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 70 年代中期后,材料的使用开始突出,顶级相机上开始用一些新材料,当时流行的是钛合金,镁合金,对于快门的耐用要求开始提出。

佳能的老 F1 在宣传中最早提出在非常寒冷的情况下,照相机同样能够正常工作,一开始的设计指标是 0 度,后来越来越低,基本可以实现零下 20 度。单反相机内是有润滑油的,如果不进行针对性设计,低于零下 10 度就容易出现反光板起不来,金属件断裂等等问题。

即使不是在南极和背景,零下 10 度对于记者而言是相当常见的场景。

同时,防尘,防水的设计要求开始出现,这很大程度与越南战争糟糕的环境有关,但是这类技术的普及是在 80 年代,这类技术对于电子程度不断提升的相机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沙漠,雨林等等环境下,记者们也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总结一下,手动单反相机的专业性,顶级感,取决于速度,稳定性,功能性,而这三方面都是当下摄影不怎么需要的,如果需要连拍买一台尼康 F6,佳能 EOS-1 就搞定了。

当然,顶级相机的确提供了极好的稳定性,80 年代的尼康 F3 作为电子相机,许多经历了 30,40 年的风霜,依然可以完整使用(当然很多也是有故障的),像宾得 LX 相机,除了橡胶老化外,技能大多生猛,都表明了在制造这类相机时,当时使用了很好的标准和水准。

但至于对现在爱好者而言,实际上都差不多,我用 135 单反,都挑我觉得好看的用,其他都无所谓,M42 螺丝口相机我都用。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