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 滚动动态 >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原文及翻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导读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原文及翻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

大家好,今天小六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原文及翻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是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然偶而没有君主,比如周、召共和之年,但是礼仪并没有荒废。

2、其中,诸夏是指中国的意思。

3、这是孔子对华夷之辨的论述。

4、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区辨华夏与蛮夷。

5、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而不以种族。

6、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或称夏、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

7、东周末年,诸侯称霸,孔子着春秋大义,提出尊王攘夷,发扬文化之大义。

8、如楚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9、扩展资料:孔子对华夷之辨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作《春秋》,明确主张大一统,且在大一统之下明“华夷之辨”。

10、“华夷之辨”把文化标准放在区分华夷的首位。

11、它强调华夷有别,夷不乱华。

12、这个文化标准包含了语言、风俗、经济形式等要素,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周礼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13、奉行中国传统文化(春秋时期指周礼)的族群是华,不奉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族群是夷。

14、也就是韩愈在其著作《原道》中所说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15、华夷的界限并非绝对,夷狄可进而变华夏,华夏可退而变夷狄。

16、二者的区分不是与生俱来的血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文化。

17、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言人孟子依旧主张天下一统,但其强调“用夏变夷”,反对夏“变于夷”,强调以华夏文明教化落后的夷狄。

18、当时各国林立,但仍认为中国的统一只能在于华夏而不能在于夷狄。

19、虽然内涵有所出入,但天下一统,“华夷之辨”的主张始终如一。

20、明辨华夷有别,把文化落后的四夷边民统一在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华夏文化中,是实现天下一统的手段。

21、诚然,当中原政权不稳,边地四夷内迁之时,“华夷之辨”的呼声就会高涨,“华夷之辨”成为汉族政权用来抵御异族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2、然而乱世之中的“华夷之辨”正如同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并非仅是大民族主义作祟,亦非只是歧视异族。

2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夷之辨。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