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 楼盘信息 >

只要花费200元就能买到你的全部户籍信息

导读 在社会学家提出的圆形监狱里,每一个人都在监视别人,每一个人也都是被人监视的对象。今天,我们必须警惕一件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很

在社会学家提出的“圆形监狱”里,每一个人都在监视别人,每一个人也都是被人监视的对象。今天,我们必须警惕一件事: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很有可能将“圆形监狱”从社会学家的假设拖入现实。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只要花费200元,就能买到你的全部户籍信息,包括你的地址、学历、婚育状况、身份证号码,你会相信吗?大多数人恐怕都会感到难以置信。然而,近日,法制晚报的记者实测发现,电商平台上的某些“隐私商家”,真的可以轻松摸清一个人的各项隐私。买家只需支付200元,就能在48小时之内获得目标人物的户籍信息,而如果买家出价更高,目标人物的婚姻关联、开房记录、名下财产、快递地址等一系列敏感隐私,同样可以成为被交易的对象。

无孔不入的信息互联,是“互联网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信息互联的时代洪流,让原本在档案柜里沉眠,乃至尘封于个人内心的种种隐私,都以数据的形式汇入了互联网的信息海洋,成为“无处不在”的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隐私泄露早已不再是令人大惊小怪的新鲜事,而成为一种不可规避的现实困扰。

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隐私遭到暴露,然而,我们却无法否认一件事——几乎所有的个人隐私,都是被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传到网络空间里的。有些隐私信息,如户籍信息、征信记录,是整个社会以共识的方式,授权政府部门上传到网上的;而另一些隐私信息,如个人喜好、快递地址,则是我们自己在网络生活中主动填写的;甚至就连那些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守口如瓶的“秘密”,也会被我们有意无意地泄露到那些号称“匿名”的网络论坛上,成为自己和别人的谈资。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凭空“偷取”我们的信息,是我们在享受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之时,主动将隐私上传到了网络的“云端”,等到觉察之时,后悔已经来不及。某种程度上,这是网络时代里,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从互联网本身的角度看来,绝大多数网络用户,都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透明人”。人们的所有信息,几乎都被记录在了全球互联网的某个角落,而所谓的“隐私”,不过是信息读取权限的一种另类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奢求自己的隐私像过去一样,受到物理或心理上的严密保护,而只能将“保护隐私”的重任,托付给互联网秩序本身。

“200元购买户籍信息”的现象,体现了当下互联网秩序的混乱与脆弱。这样的互联网秩序,显然无力承担人们的托付和期许,也无法保护个人的隐私不受侵害。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从互联网秩序的角度入手。尽管我们常常呼吁用户“加强自我保护”,但是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之时,谁都无法让自己的个人信息完全隔离于网络之外,隐私泄露也早已不再是仅靠“用户自我保护”就能解决的问题。

现实世界里,我们防范抢劫的主要方法,并不是让每一个守法公民都掌握正面对抗歹徒的格斗技巧,而是通过法律和执法者对这样的暴力犯罪进行严厉威慑。而对窃取隐私这样的互联网犯罪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除了自我防范之外,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在互联网空间里建立一套严密的隐私和数据保护规范,并且通过有力的网络惩戒,让那些违反规范的组织或个人付出代价,从而让这套规范具有权威性和震慑力。

在这个问题上,欧盟无疑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先行者。早在1995年,欧盟就意识到了互联网带来的隐私风险,为此制订了《欧洲数据保护指令》,专门对互联网空间的数据与隐私安全问题制订了一系列指导规范。这一指令为保护互联网隐私的观念树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欧盟各国也在此后纷纷设立了国内的数据隐私保护法案。

2018年5月,欧盟再次出手,用全新制定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取代了此前的《欧洲数据保护指令》。一方面,从“指令”变为“条例”,意味着这份原本只有指导性的文件具备了可执行性,欧盟从此之后可以直接对违规企业处以高额罚款;另一方面,《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也将一系列最新、最先进的隐私观念引入了条例之中,将普通用户的种种网络信息权益都纳入到保护范围之内。

欧盟的这一举措,很快就对全球的互联网产业产生了影响,所有在欧洲有业务的互联网企业,都迅速更新了自身的隐私政策,而广大用户的多项隐私权益,也在被漠视多年之后得到了彰显。而高达1000万到2000万欧元,或者被罚企业年营业额2%-4%的高额罚款(两者中以较大数额为准),也让互联网企业不敢轻易违规。

此前,国内曾有一位知名互联网企业家在公开场合表示,很多时候,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为此遭受了不少舆论抨击。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企业家确实说中了部分现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提醒以这位企业家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从业者,用户对“隐私换便利”绝对不会一直容忍下去。随着用户让渡的隐私越来越多,让渡更多隐私的“边际成本”不断攀升,与此同时,用户获取的便利却是“边际效益递减”的。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早晚有一天会对滥用用户隐私的企业忍无可忍。互联网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转型,更加注重保护用户的隐私,到那时,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著名的社会学家福柯,曾经深入探讨过一个名为“圆形监狱”的社会假设。在所谓的“圆形监狱”里,每一个人都在监视别人,每一个人也都是被人监视的对象,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任何隐私,而是完全透明。毫无疑问,生活在这样一个“圆形监狱”里,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而今天,我们必须警惕一件事,那就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很有可能将“圆形监狱”从社会学家的假设拖入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