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综合知识 >

祝成明老师(祝成明)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曜,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祝成明老师,祝成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一丛花 初春病起 ...

大家好,我是小曜,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祝成明老师,祝成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丛花 初春病起 苏轼 今年春浅腊侵年⑴,冰雪破春妍⑵。

2、 东风有信⑶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3、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⑷。

4、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5、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⑸。

6、 衰病少悰⑹,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⑺。

7、 ■ 注释 ⑴ 在阴历遇有闰月的年,其前立春节后较迟。

8、虽交正月,过了年,却未交春,尚在腊月(十二月)的节气内,故云“春浅腊侵年”。

9、“春浅”犹言春迟。

10、腊,岁终之祭,祭日旧在冬季后约二十多天,称为腊日。

11、 ⑵ 春意在冰雪中含孕著等待展放,开下“东风”“花柳”等句。

12、 ⑶ 曹松《除夜》:“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13、” ⑷ “寒夜”以下三句,感觉兼有想像在内。

14、其实并不必真暖和,却仿佛暖和了,暮鼓晨钟其实也还是平常的声音,却仿佛格外清圆了,写早春极细。

15、这和下片“初日”“楼阁”句并用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16、”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四之一:“旧注,俗以钟鼓声亮为晴占。

17、”亦与此词意合。

18、 ⑸ 直说春来以后怎样怎样,在预期想像中。

19、 ⑹ “少悰”,少乐趣。

20、 ⑺ 结句较衰飒,亦病后实情。

21、全篇说冬尽春来,自已虽老病,而万物已有苏生意。

22、 赏析 这是一首遣兴之作,描写词人初春病起,又喜悦又疏慵的心情。

23、表现这种心情的作品本是古已有之,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写他“卧疴退空林”,当“新阳改故阴”之时登楼所见所感,并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一向为人称道,但它徒有佳句却无通体之美。

24、而这首《一丛花》,词人抓住今年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情感受,并由此结构全篇,于极普通、极寻常的生活感受中,写出了个性,可称佳品。

25、 词的上片侧重初春病起之喜悦,下片侧重初春病起之疏慵。

26、“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写春寒犹重耳,而用腊侵、血破表述,一起句便呈新奇。

27、“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有信”也“无人见”,她只在“柳际花边”露了些“微意”。

28、而敏感的词人已察觉了。

29、这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

30、这里虽无具体的形象描绘,但“微意”和“柳际花边”却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

31、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

32、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所以“孤衾易暖”,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入耳堪听了。

33、至此,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的心里感受。

34、 下片结构与上片相似,但在意向的刻画上,感情的抒发上有了变化。

35、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著“病起”的特殊景况,所以只能写楼阁中所见所感,“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

36、这既是初春景象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里感受。

37、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

38、“争先”者,先于其他花卉而开放,下语甚隽。

39、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的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40、以上四句写景叙事,有实有虚。

41、这样的变化,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病起遣兴的逻辑,因为这首词所写的是日出前后的情景,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意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

42、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

43、这写法上的变化正合题旨,结构上同中有异,自然活泼。

44、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

45、从结构上说,这里出现曲折,顿起波澜;从抒情上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

46、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应“少悰”,“爱眠”应“衰病”;而“日高眠”,又与“寻芳计”相对。

47、由上文逢春情绪一起,到此处少欢又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表达得深刻细腻,真切动人。

48、 清人黄子云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思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

49、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

50、”(《野鸿诗的》)苏轼这首词却是“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无论为虚为实,“无不真”;笔下之“情”,无论是喜是忧,“无不诚”,这原因就在于他抓住了“初春”这一日和“病起”这一事的特殊情景,写出了“这一个”。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